行業資訊
這座美術館在開建之初就備受期待,因為它是中法兩國高級別人文交流的成果。2017年,西岸集團與法國蓬皮杜中心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并最終于2018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為期五年的展陳合作項目。自開館后的五年內,雙方將以共同策劃為前提,在西岸美術館展開三個為期不少于18個月的常設展和約10個為期半年的特展,與此同時,在法國蓬皮杜中心也會呈現三場聚焦中國現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雙方將基于當地藝術文化生態,共同組織策劃多場不同主題的特展以及面向不同年齡觀眾的公共文化藝術項目;雙方還將就美術館管理人才定期開展互訪、培訓等交流活動。
西岸美術館由英國著名建筑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的建筑師事務所設計,歷時三年建造完成,建筑面積為2.5萬平方米。館內明亮通透,呈現極簡主義的現代裝飾風格。展廳環繞著中庭展開,高挑的層高顯然是出于容納大型藝術作品的考量。觀眾在展廳中可通過玻璃幕墻從各個角度眺望黃浦江。
11月5日下午,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及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出席項目開幕活動并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項目”揭幕。馬克龍表示,希望能夠通過這一項目促成越來越多的法國藝術品來華展出。
在11月6日的媒體開放日上,西岸集團總經理助理、西岸美術館執行館長陳安達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自徐匯區在2012年推出“西岸文化走廊”品牌戰略計劃以來,上海西岸這個曾經的廢棄工業區隨著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等一系列藝術機構的陸續出現成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打造更好服務于公眾的公共文化設施就是管理方在思考的問題。此次與蓬皮杜攜手,正是看中蓬皮杜在策展、公共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在這方面,蓬皮杜是最優秀的樣本。”
“蓬皮杜中心一直希望能在中國得到展示,我們認為上海的條件更便利。我們希望進入中國,通過合作的方式,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很高興西岸集團對我們感興趣。”蓬皮杜中心主席塞爾日·拉斯維涅(Serge Lasvignes)說。
自上世紀末以來,西方知名藝術機構就開始了海外擴張的品牌連鎖之路,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古根海姆美術館從美國紐約擴張到威尼斯、西班牙畢爾巴鄂、柏林與拉斯維加斯。蓬皮杜中心也是這一潮流的身體力行者。2015年,蓬皮杜中心在西班牙馬拉加市開設了首個海外分館;2017年,蓬皮杜在首爾開設了一個展覽空間;蓬皮杜布魯塞爾分館將于2022年或2023年開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7年,蓬皮杜中心就有意進駐上海,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拉斯維涅告訴現場記者,蓬皮杜中心的海外合作項目都因地制宜,根據合作伙伴的需求和當地文化社會生態定制。“以馬拉加的項目為例,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推動旅游發展,使當地社區更加活躍,所以一半的展覽內容是針對當地居民的,一半的內容是吸引更多游客。布魯塞爾的情況又是另外一回事:作為一個大都市,布魯塞爾一直缺乏重量級的公共文化設施,我們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會和當地很多機構、組織和不同領域的合作伙伴組成協會。至于上海西岸美術館,大家可以通過五年的合作來發現它的特色。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合作希望東西方文化能有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蓬皮杜中心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館長貝爾納·布利斯特恩指出,蓬皮杜中心是全球外借藝術品最多的公共機構,每年約有6000件藝術作品通過大型美術館、博物館的展覽交換、合作伙伴機構前往海外。自1905年至今,蓬皮杜中心共計保存了10萬余件藏品,涵蓋了整個現當代藝術史。“如此數量龐大的館藏是我們與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豐碩成果。此次我們也希望通過合作進一步豐富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
在五年合作期滿后,蓬皮杜中心有怎樣的計劃?拉斯維涅表示,五年后會根據成果決定未來的合作方向,看是否以現在的模式繼續進行還是采取新的模式,或者就此告一段落。
對于西岸美術館而言,此次與蓬皮杜中心的展陳合作固然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這座全新的美術館依然面對一個艱巨的任務,即如何構建自己的館藏、專業人員體系,如何明確美術館定位。今年7月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法國駐上海總領館文化處共同舉辦的“21世紀美術館:文化項目需要怎樣的建筑?”論壇上,參會嘉賓就對不少中國美術館重場館建設、輕展覽運營的現象提出批評。建筑師王澍指出,中國直到近期才意識到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性,因此開始大力興建各種文化建筑,“至于說文化的收藏、建設,包括公共性的文化活動如何展開,我覺得中國人可能根本沒開始想這個問題。”
在群訪中,就有記者對西安美術館執行館長陳安達缺乏專業藝術背景提出疑問。陳安達回應稱,西岸集團秉承“專業的事要讓更專業的人做”的理念,當然歡迎更有能力與資質的人參與西岸美術館的運營。而在當下,西岸美術館要做的是背靠蓬皮杜中心這個藝術領域內最專業的合作伙伴,積累經驗。
對于建設館藏的問題,陳安達告訴界面文化,西岸美術館的確在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會和合作伙伴共同策劃。“西岸美術館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主要發展線索也將和未來這個地區的文化現象呼應,包括這里的美術館、劇場群、人工智能科技企業,都將成為重要指引——正如蓬皮杜中心在視覺、電影、表演領域的多元呈現,西岸美術館也將有自己的文化線索,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新媒體藝術,都將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呈現。”
隨著西岸美術館的正式開放,兩個展覽也正式向公眾亮相。常設展“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匯集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余件重磅作品,以20世紀和21世紀為主線,向觀眾介紹蓬皮杜中心在藝術收藏方面的定位和歷史,以及相關藏品背后的現代思想史。展出包括約瑟夫·博伊斯、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蔡國強、亞歷山大·考爾德、馬克·夏加爾、威廉·德·庫寧、索尼婭·德勞內、馬塞爾·杜尚、阿爾貝托·賈科梅蒂、法布里斯·海博、克里斯蒂娜·伊格萊西亞斯、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羅·克利、胡安·米羅、瓊·米切爾、彼埃·蒙德里安、巴勃羅·畢加索、杰克遜·波洛克、格哈德·里希特、白發一雄、趙無極在內的近百位世界頂尖藝術家的作品。
同期進行的特展“觀察——蓬皮杜中心新媒體典藏展”將展示15位藝術家的16件創作于1972年至2017年期間的作品,并將特別關注中國藝術家對于新媒體領域的討論和貢獻。策展人馬切拉·莉斯塔表示:“我們一直說,藝術家的工作就是不斷提出問題。通過技術進步,人們目光投射的方式也發生改變。我們身處的時代有很多圖像影響是機器生成的,作為藝術家如何對新技術加以引用,并對社會和時代提出批判?比如說特展中展出的池田亮司的作品,大數據算法體現了人工美學,也讓我們能夠窺探到正常情況下難以看到的隱藏的世界。”